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十首

  • 时间:
  • 浏览:693
  • 标签:
【#能力练习# 导语】古诗词是古时候大家抒发内心情感的出口,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法,富有中华文明特有些美感。它们或是铿锵,或是婉转,风格各异,皆耐人寻味。下面是智学网推荐的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十首。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一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这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适当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材。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欢。这虽然只不过容易一句,却透出不少信息。第一,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如果细密,就没办法见到桃花了。第二,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季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敏锐到春季的到来,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早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察看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很难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领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早感觉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由于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须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第一了解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类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任何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只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察看,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备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现在”,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季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觉得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合搭配。这样来看,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断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河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如此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领会和精微的细腻察看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以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点,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爽,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爽”(《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非常不错的验证。

2.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二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鉴赏

看远处的山总是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非常了解,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季盛开的花,伴随春季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到惊吓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好像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征。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叫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刚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赏析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可以,有些只不过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这样神奇?静的这样叫人很难舍弃去一探到底,如此,大家就会接近此诗此画,如此心神和山水便挨近了。所有的妙处只不过由于“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 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块,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这样,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块时,便一同构成一个常人没办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好看的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后将我们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好看的。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止是这样,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好像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不过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况中大家才可以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携带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可以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永恒的漂亮,而所有的漂亮都将隐于虚幻。

3.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三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通常觉得他只不过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只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征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什么地方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什么地方”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回话采药到底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括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只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擅长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点是在平淡中见深沉。通常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停手,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期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着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好像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让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这样,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常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缘由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4.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四

夏日绝句

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到今天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赏析/鉴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示在读者面前,叫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生活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到今天思项羽,不愿过江东”,点出其缘由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舍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 杀死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一般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愿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到今天”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生活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殉国,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有哪些用途。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5.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五

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我们的雄心壮志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块。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法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地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线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有哪些用途,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征。

《观沧海》的高 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很奔放,思想却非常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由于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起大家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大家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早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看上去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通常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诵读全诗,仍能让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仿佛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特别可贵的是,这首诗不只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特点。海,本来是没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备了性格。如此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6.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六

将进酒

李白〔唐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活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愿醒一作: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鉴赏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生活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羁的性格特点: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生活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备最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很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将进酒》即为其代表作。

诗歌发端是两组整齐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很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这样波澜壮阔的现象,一定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来势汹汹;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假如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生活苦短,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将生活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开篇“以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生活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又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备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导致的。这种开篇的办法作者常常用,譬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通常乐府诗只不过篇首或篇末偶尔用),又使诗句感情 色彩大增。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生活得意须尽欢”,这好像是宣扬准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好像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又好像并没得意,有些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一定生活,一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让人鼓掌赞叹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很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需要大写的。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如此的将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资金而不为资金所使,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的豪举。所以此句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不是装腔作势者可以得其万分之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停手。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 潮,诗的旋律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突然加入,不但使诗歌步伐富于变化,而且使大家好像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地劝酒。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至忘了是在写诗,笔下之诗好像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纯粹是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觉得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止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极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行路难三首·其二》)。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哪个许”,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我们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我们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不少,而为什么偏举“陈王”,这又与李白一向不可一世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都是谢安这类高级人物,而这种类型的人物当中,“陈王”曹植与酒联系得比较多。如此写便有了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此诗开始好像只涉及生活感慨,而不染指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了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之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在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说回酒了,而且看着酒兴更高了。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使千金散尽,也不惜将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昂贵的皮衣)用来换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只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备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需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建议典裘当马,让人不知哪个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可以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让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忽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意思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全篇具备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譬如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是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除此之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话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又以3、五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步伐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7.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七

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材,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非常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看上去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事实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决不向任何邪 恶权势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大家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征,它不是孤立的竹,更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总是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总是是恶权势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个时候挺立在大家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一般的竹子了,大家感觉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所有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浅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特点。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与作者的高风亮节。

8.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八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壮志一作:壮士;山缺一作:山阙)

赏析

岳飞此词,勉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为什么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愿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一定搜索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让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能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时候君臣观念之势必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讲解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领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盖金人猖獗,荼毒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将军而言,“匈奴”实不难灭,踏破“贺兰”,黄龙直捣,并不是夸饰自欺之大言也。“饥餐”、“渴饮”一联微嫌合掌;然不这样亦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千里万里,有什么交涉?那克敌获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即以文学家眼光论之,整理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遗憾,诵之让人神往,让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因为*人谗害,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复可望眼见他率领十万貔貅,与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长短,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皆十分出色,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学音乐艺术课也。

9.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爽,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到底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然”,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暗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与词人的意料之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然。”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很意料之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肯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然”呢?这就很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了解不了解,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有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可以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断与判断,口吻极当。由于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空间。同时,这一词汇中也暗含着“势必是”和“不能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可以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可以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生活有着更深的感悟。这或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是什么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有,是两种状况的对比。本来平平时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看上去这样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季的日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马上到来。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季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进词意进步,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10.经典的古诗词鉴赏 篇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信件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近日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狩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如何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激励,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伙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所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愈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间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赖我)呢?此时东坡才三十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狩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期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需要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升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借助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方法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有关文档推荐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10首】 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 经典的古诗词填空大全 经典的古诗词甄选【十首】 经典的古诗名句甄选【10篇】 经典的古诗介绍与翻译查询智学网少儿综合素质练习全部文档资源 >>

猜你喜欢

如何做炒面-家常炒面怎么做好吃

炒面,必备生活技能之一!!颜色金黄,鲜香味美,清淡适口。再加上面条易于消化吸收,更是一道一年四季皆宜的主食。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为自己来一份香喷喷的炒面,分分钟满足你的胃!1、三

2024-04-30

如何快速祛痘-祛痘最佳小妙招

痘印分两种:1、黑色痘印黑色痘印是由于痘痘发炎后的产生的色素沉淀,使长过红痘痘的地方留下暗沉的黑色,这些黑颜色其实会随着时间慢慢自行消失。这是一种暂时性的假性疤痕,并不是真正的

2024-04-30

如何快速入眠-十个可以快速入睡的方法

假设你最近连着一两天都睡不好,看起来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但是事情可能不像表明看起来这么简单。这里我们可以推荐几个办法——改变你的睡眠习惯——虽然麻烦了点,但是长远看还是值得的。1

2024-04-30

如何调整生物钟-生物钟调整办法

调整睡眠。每天很晚睡觉或者半夜醒来就属于睡眼生物钟紊乱的表现。治疗这种症状的有效方法是适度的强迫自己尽量避免或减少午睡的时间,在白天多参加一些增加体质和身体机能的运动。1、在夜

2024-04-30

视频面试如何准备-面试攻略请收好

视频面试跟线下面试在导师提问内容、难度等等上面并无太大差距,最大的区别是视频面试的互动性不够强,不如线下见面沟通那么顺畅。再加上有些学生比较抵触镜头,在视频上的表现可能会被打个

2024-04-25